在全球經濟波動的大環境下,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成為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,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用風險問題成為了金融機構重要議題。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,金融科技的出現進一步驅動了現代銀行的智能決策系統。信用評級機構也在金融市場中扮演重要作用,信用評級逐漸成為了資本市場金融服務和金融開放的重點內容。
10月29日,由西南財經大學主辦的首屆“信用評分與信用評級會議”(CSCR I)在蓉召開。本次會議以“Bridge the Gap”為主題,采用“線上+線下”的形式,旨在搭建信貸領域學術界和實業界的橋梁。來自銀行業、消費金融、征信機構、評級機構、信用信息服務機構等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共聚一堂,聚焦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算法在風險預測上的應用,以及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和信用風險的影響,探索新趨勢、新機遇、新未來。成都信用協會帶領四川君言企業征信有限公司、四川企信信用評估有限公司、四川點金杖企業征信服務有限公司、四川正平信用評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會員單位及評級機構代表參會,進一步增強評級機構對行業信息動態的了解,以及對信用理論知識的學習。
會上,國內外學術大咖圍繞“信用評分、信用評級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”等話題分享相關研究成果,發表觀點看法。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金融學名譽講席教授、紐約大學索羅門研究中心信貸和債務市場研究項目主任Edward Altman(愛德華·奧特曼)以“50 years of Altman Z score models: what have we learned”(奧特曼Z值模型的50年:我們學到了什么?)為主題進行主旨演講。Edward Altman教授分別對債券評級、高收益債券市場、新冠疫情與信用周期等方面進行講解,他指出,評分體系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,評分系統主要包括未定權益期權和人工智能系統兩個方面,經過長期發展,評分系統正在不斷完善。如今最常見的是一種混合模型:在總評分機制中融合金融數據和宏觀經濟數據、治理數據、甚至人工智能數據。他表示,信用研究在全球看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,并且在各國越來越重要,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。雷恩風險咨詢的創始人Raymond Anderson(雷蒙·安德森)則圍繞“Model Risk Management: The shocking truth”(模型風險管理:令人震驚的真相)的主題,針對模型風險及其管理進行講解。在Raymond Anderson看來,模型風險是操作風險,因為它與模型生命周期中涉及的人員有關。而模型老化不是模型風險,但如果不采取糾正措施或采取了不正確的糾正措施,則會發生模型風險。對于模型風險管理的意義,Raymond Anderson認為,就是要防范風險帶來的不良后果,以此降低風險、提高所開發模型的接受度、讓在開發模型上支出的成本產生更大的價值。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研究院教授、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David Xianglin Li(李祥林)就“Experience Sharing on the credit market in the Wes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hina”(國外信用市場發展經驗和啟示)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。他強調,信用是金融中最重要的因素。無論是在政府債券、公司債券,還是保險、銀行理財產品等,隨處都能看到信用的身影,涉及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就中國信用市場發展而言,目前信用產品還比較單一、缺乏,然而信用市場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。就中國信用市場發展現狀,需要從兩方面著手:一是完善利率市場,繼續開發短期產品;二是發展債券市場,建立有效的證券交易平臺,在此基礎上推動遠程產品開發。對于國內信用評級機構發展,李祥林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。他認為,國內信用評級市場需要進一步提高科學化和透明度,以此增強市場認可。李祥林教授說:“評級是一個離散型定價,定價是連續性評級。”應建立起市場機制,讓信用價格由市場來決定,讓國內信用評級市場得到良性發展。
除了學術交流外,活動當天還邀請到來自金融機構、金融科技公司、信用咨詢服務公司的行業專家進行分享交流,共同推動信用研究和信用科技的發展。在當天下午舉行的12場平行研討會上,各業界、學界代表匯集在一起,圍繞“違約預測、信用報告、社會信用、銀行貸款”等熱點話題展開討論交流。據悉,首屆“信用評分與信用評級會議”將持續到10月30日。此外,由西南財經大學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國際風險數據分析聯盟、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聯合主辦“2020國際金融科技論壇 - SWUFE & CDAR”也將于10月30-31日同期舉行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Merton教授,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Lars Hansen教授,機器學習泰斗Michael Jordan教授,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等重量級大咖將在會上進行主旨演講,帶來一場學界、業界高度融合的盛會。